12月 15日上午8点30分,第二届“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在外国语学院903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莫启扬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出席开幕式代表学校致欢迎词。
开幕式后,多位知名学者专家进行主题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主编刘丹青教授做了题为“名词的‘格外’功能——形态格的超范畴扩展”主题报告,刘教授认为:“超范畴扩展非形态格独有,而是每个形态范畴都可能具备的,需要结合单一语言深度挖掘和跨语言比较,来揭示形态现象的超范畴扩展和跨范畴对应”,刘教授还分享了他个人对新描写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希望语言库藏类型学可以为新描写主义提供更多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李行德研究员、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曹道根教授等先后做了主题报告。
15日下午和16日,各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会场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根据研讨主题共划分为“句法语义组”,“语言类型学组”,“音系与形态句法组”和“语言学理论组”四个小组。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他们聚焦核心语法的前沿问题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结合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的实证性研究,试图从语言事实中揭示普遍规律,体现了新描写主义在方言研究中的应用。
16日下午,论坛闭幕式于外国语学院903报告厅顺利举行。在闭幕式上,李行德教授就“什么是新描写主义?”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新描写主义不是一个范式,而是一种思潮。如何回应时代给出的挑战是一个问题,有很多重要理论建立在并不扎实的语料上,研究方法也不清晰,学术规范还没建立起来,研究缺乏创造性。我们需要意识到让跨学科研究推进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为期两天的第二届“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