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介绍
Su Iwen is th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 is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Language Training and Testing Cente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 is also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such journals a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nd others.
讲座回顾
4月28日上午9点,Su Iwen教授作了题为“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A Transdisciplinary Attempt”的专题报告。她首先说明思想的隐喻性。隐喻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不仅是通过语言。接着,她从音乐、图画、广告等多模态的方面说明隐喻研究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多方面表现形式。Su教授介绍了过去10-15年中她对多模态的分析,并说明话语的多模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Su教授把痛苦分为了四个种类,会场专家学者向Su教授提问:她是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其范畴分类是否存在其它可能?针对Su教授对多模态的实证研究,大家还探讨了在实证研究中该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方式及其实验指导理论。
Su Iwen教授在“Understanding Culture via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Example”的讲座中,研究了中文中的概念隐喻,这里的中文包含了普通话和台语这两种台湾最常用语言。Su Iwen教授举例说明了谚语、反讽中的隐喻,以及食物和时间观在语言中的反映,还有婚姻与商业间的关系,由此来探究隐喻传达文化信息的方式。Su Iwen教授指出,隐喻反射出人们的思维过程,但文化塑造了隐喻这样的认知方式。
主讲人介绍
Dennis Tay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associat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r. Tay has specialized in the study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discourse, and is developing ways to situate this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 He is an academic editor of PLOS One and review editor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讲座回顾
4月28日上午Dennis Tay教授作了题为“Emotional Effects of Metaphor in Psychotherapy: A Skin Conductance Approach”的专题报告。他首先指出了目前隐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现实生活中的隐喻实际意义的研究;缺少研究的指导理念;需要用新的方法寻找语言证据。在这次演讲中,Dennis教授分享了自己最近两项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基于图片的咨询治疗和面对面的咨询治疗。这些研究利用了皮肤电导这一新技术,并结合话语分析来实现更准确的精神治疗的分析。在互动环节,听众提问Dennis教授,在实验中是如何控制和分析被试的注意力这一变量的?在选择隐喻的实验材料时,这些实验刺激是否属于同一类型?如果不同,那么隐喻生成是否会改变?Dennis教授耐心解释了他在实验中的各个做法,并详细说明在面临实验挑战的时候,研究者应如何应对,赢得了在场的热烈掌声。
4月29日下午3点,Dennis教授作了题为“Data Analytics for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的专题报告。他认为数据分析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以及特定领域的知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从而为实际的决策提供支持。因此,Dennis教授提出数据分析与每个实证研究的领域都相关,包括认知语言学。然后Dennis教授分析了数据分析技术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的原因,并阐述了应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数据分析技术,以及比想象中更方便用户的计算机软件。最后Dennis教授介绍了一些软件包,包括JASP (Jeffrey’s Amazing Statistics Program), LIWC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SAS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等等。
主讲人介绍
Dingfang SHU is the principal of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nd a chair professor at Shanghai Center for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He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is also the President of Chin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Pragmatics.
讲座回顾
4月28日下午3点,束定芳教授作了题为“Structure Feat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Pictorial Metonymy”的专题报告。束教授首先介绍了转喻和图画转喻的概念,然后提出了研究问题:图画转喻的类型有哪些?图画转喻的结构性特征是怎样的?图画转喻的功能有哪些?紧接着束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图画转喻分为5种形式,分别是图像结合文字、语音关联、图像关联、相关关联和隐喻关联。图像转喻的结构性特征有直接、间接、复合、延伸和混合。最后束教授把图画转喻的功能分为三个方面,用于辨认和识别、解释说明和用于娱乐。
主讲人介绍
Zhuo Jing-Schmidt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currently works a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University of Oregon. Her research focus is not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meaning per se, but the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psychological grounding and socio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language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a transmitter of culture.
讲座回顾
4月28日下午,Zhuo Jing-Schmidt教授作了题为“Metonymy: Between the Phenomenal and the Conceptual”的专题报告。报告伊始,Jing-Schmidt教授介绍了语言学研究里面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然后Jing-Schmidt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对于嗅觉语言的研究,并指出嗅觉的重大作用。最后Jing-Schmidt教授讲解了英语中嗅觉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展示了嗅觉动词后面跟随的名词搭配,还以统计图的方式让我们了解隐喻中嗅觉动词与名词搭配的频率情况。
Zhuo Jing-Schimidt在题为“Olfactory Metaphors of Emotion”讲座中,首先解释了什么是“mental access model”,基于mental access model, 运用大量实例来说明抽象情感的嗅觉隐喻,例如对恐惧的嗅觉(smell of fear)。接着她还举例说明了隐喻消极的一面,即刻板印象;特点的食物、典型的名字以及外貌特征都能成为对不同的人的隐喻来源。由此Zhuo Jing-Schimidt讲座教授想引起大家对转喻作为一种隐藏在我们好或坏的本能下的认知机制的注意,以及对用mental access model来解释转喻的概念功能的再思考。
主讲人介绍
Francisco José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 i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Phil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La Rioja. He is the editor in chief of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erests are focused on S. C. Dik’s Functional Grammar and, more recently, on cognitive modelling approaches.
讲座回顾
4月29日上午9点,Francisco José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教授作了题为“Metaphor and Metonymy as Constraints on Grammar: from Lexical-construct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Fictive Motion and Image-schema Transformations to Metonymy-based Anaphora” 的专题报告。首先,Francisco José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目的和有关认知模型的研究,然后他为我们讲解了高水平与低水平的认知模型的差异。紧接着Francisco José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教授报告了语法中的高水平隐喻以及转喻和指代的关系,他认为指代并不是一种语法现象,而是基于认知原则的一种概念。
主讲人简介
Zoltán Kövecses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American Studies at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Budapest.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s, the study of metaphor and idiomati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mind and culture, and American slang and American English. He is also working as a lexicographer, and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Hungarian-English, English-Hungarian dictionaries.
讲座回顾
4月30日上午9点,罗兰大学Zoltán Kövecses教授做了题为“An inventory of the components of 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讲座,在讲座中他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扩展版本。CMT的扩展版本包含许多与意义、概念结构、记忆、本体论层次(或领域)和语境相关的区别组成。在讨论了这些类别所涉及的相关区别之后,他接着描述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的问题。最后,鉴于隐喻意义生成所需要的区别,他提出了一个假设的过程模型,用于构建和理解自然语篇中使用的隐喻。
5月2日下午4点30分,Zoltán Kövecses教授进行了另一场题为“Using emotion concepts online”的讲座,展示了在“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框架内解释对情感领域中语境丰富含义的理解的可能性。Zoltán Kövecses教授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论述: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元语言创造力、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情感领域、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元语言创造力、普遍性和变异性。最后Zoltán Kövecses教授指出:“为了更全面地描述隐喻创造,我们必须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各种级别的隐喻意义可用多层次视图作出解释。语境主义观点可以说明隐喻使用的高度创造性。”
主讲人简介
杜世洪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美国弗里曼学者,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社科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杜世洪教授主要研究现代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哲学语义学。
讲座回顾
4月30日上午10点30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杜世洪教授做了题为“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mantic predictability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dyadic interaction”的讲座。杜世洪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What is nature of metaphor? What is the demarcation of the border between primary words and secondary words? How do we predict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in dyadic interactions? How is human understanding possible?”这三个语言学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展开。杜世洪教授用他生动幽默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解读,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场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分会场
4月30日下午2点30分,小组系列讲座分别在外国语学院313会议室和307会议室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参会的学者带来了众多丰富有趣的选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也对主讲人接下来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会议中涉及到Multimodal metaphor, Dynamic metaphor, Culture specific metaphor等话题,针对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理解跨文化背景的隐喻的问题,这需要对更多的文化背景和信息进行探讨。
主讲人简介
Alice Deignan is the head of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rofesso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UK. Alice is the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 journal Metaphor and Symbol, 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Empirical Language Research. She is also the co-editor of 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
讲座回顾
5月1日上午9点,Alice Helen Deignan教授以“Persuasive and pedagogical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talk and writing about climate change”为题,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不同体裁的文本和语料。Alice Helen Deignan教授提出:“我已经确定了每个体裁的作者使用的核心隐喻。许多隐喻在不同的体裁中是共享的。然而,它们在词汇语法的层次上是不同的,常常被用来表达不同的功能,我特别关注劝导和教学功能。”认知语言学家和教师一直在探讨隐喻的教学可能性,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可以通过运用熟悉领域的知识,用隐喻向学生解释复杂、抽象的主题,并通过类比推理来鼓励创造性思维。
5月2日上午9点,Alice Helen Deignan教授进行了另一场题为“The interaction of scientific diagrams with verbal metaphors”的讲座。讲座中Alice教授首先分析了学生使用隐喻来谈论科学主题的例子,以及隐喻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阻碍科学的准确学习;然后检查教师与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和基于网络的材料,以确定隐喻语言的来源。Alice教授用学生常使用的4个单词的隐喻意义为例,说明学生使用的一些隐喻似乎起源于他们教材中的插图,而不是书面文本,或者是他们老师在谈话中使用的隐喻。接着还审查了该领域专家使用的隐喻。研究证明,许多视觉隐喻是言语隐喻的扩展或表现;言语隐喻可以是视觉形象的表现,而非探索。
主讲人简介
文 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兴趣: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生物语言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育学、课程与教材研究等。
讲座回顾
5月2日上午10点30分,文旭教授以“What does water mean to us?”为题进行了一场专题讲座。讲座中文旭教授指出:我们会用隐喻表达是因为我们会用隐喻来思考。因此语言中的隐喻其实是思维上隐喻的表现。隐喻分为了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以及方位性隐喻,此讲座主要围绕本体性隐喻展开论述。文旭教授指出了水在自然、人类和社会方面的属性,并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论述了有关水的隐喻,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有关水的隐喻,最后总结出了现存文化中有关水的9种隐喻表达。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现场学风甚浓。
闭幕式
5月2日下午,第十二届国际认知语言学论坛闭幕式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903报告厅隆重举行。闭幕式由副院长莫启扬主持,莫院长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对专家们在本次论坛上发表的宝贵内容以及志愿者们提供的无私服务,表达了诚挚的感谢。随后,Zoltán Kövecses教授及Francisco JoséRuiz de Mendoza Ibáñez教授分别作了总结致辞,他们首先感谢学院组织这场高水平的认知语言学论坛,让他们在本次论坛上收获新知,产生新想法,并对中文语言学有了更深了解。同时,还勉励学院同学,要不断提升英语能力,重视学界论坛讲座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至此,持续六天的认知语言学论坛落下帷幕。
国际认知语言学论坛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发起并承办,至此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该论坛对推动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以及把握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