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做客博雅讲坛

作者:编辑: 审核: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11月01日

 

1025日上午10903学术报告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振华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第436讲,作了题为“从动性、质性到物性: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承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王振华教授主要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名物化语言现象,他认为名物化是从动性、质性向物性的转化。首先,王教授解释了什么是名物化现象。指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之间的匹配称为一致关系,不匹配则是非一致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名物化现象。他还特别强调了不能翻译为“名词化”,因为名物化是一种语法隐喻。

王教授对比了英汉语言学学者对名物化的态度,他发现英语界观点一致,都认为英语中存在名物化语言现象。王教授认为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英语是一种有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的语言,一个词的词性在句子中可以从它的形态变化辨别出来。而汉语界观点不一致,只有部分学者认为汉语中有名物化语言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缺乏形态标记,一个词的词性很难从词本身看出来。王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语言的使用来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名物化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在“指物性”,“指动性”和“指质性上有差异。紧接着,他分别用下定义和举例子的方法解释了“名词的指物性”,“动词的指动性”以及“形容词的指质性”。

随后王振华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名物化语言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并举了相关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他认为名物化有三个属性,即词性转移、语义转移以及“可开包性”。王教授也指出名物化有许多功能,比如语句中的参与者功能;在心理过程小句中可以是感知者或者现象;在关系过程小句中,可以是承载者或属性,或者标记或价值;在言语过程小句中,可以是言说者、言说内容、言说对象、言语接受者。

王教授讲到了汉语中的名物化现象,他为大家讲解了汉语语法的几大特点和英汉两种语言词性和句法之间的关系。然后王教授详细解释了汉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与英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讲座最后,王教授强调,由于汉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缺乏形态标记,它们从过程或性状转变为指称事物时仍然具有动性或质性,而存留的动性和质性的程度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关,他提醒大家在翻译汉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性。

王振华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现场掌声雷动。大家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向王教授提问,王教授也一一做了详细又耐心的解答。

王振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9部,主编《马丁文集》8卷。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教育部重大项目及其他项目12项。曾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科研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常务理事,金博大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专家顾问,《当代外语研究》编委,《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iotics of Law期刊国际顾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Language and Discourse期刊编委,英国Classroom Discourse、《现代外语》等国内外10余家期刊审阅人。

 

文案编辑:刘静 项友群

图片来源:刘静 项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