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由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vity, Language and Cognition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 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协办的“言语行动、具身性与认知”国际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隆重举行。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有:南丹麦大学Stephen John Cowley教授,湖南大学特聘教授Chris Sinha,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Jerry Blitefield副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二语研究系郑东萍副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杜世洪教授,南丹麦大学人类互动中心主任、国际期刊Language Sciences主编Sune Vork Steffensen教授,美国维拉诺瓦大学Georg Theiner副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文旭教授等。来自英国班戈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并作了精彩发言。
2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于外国语学院903学术报告厅展开,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承宇教授主持。首先,党委书记文旭教授致欢迎辞,同时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史与现状,表达了同与会专家学者开展多种合作的愿望。随后,南丹麦大学Stephen John Cowley教授代表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vity, Language and Cognition主办方致辞,简要介绍了言语行动、具身性、认知及其跨学科的前沿研究,对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承办此次研讨会所做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迎来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主题发言。Stephen J. Cowley教授从实践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激进生态语言学;Chris Sinha教授作了题为Language and Other Artefacts: Socio-cultural Dynamics of Niche Construct的主题报告;Jerry Blitefield副教授将修辞学理论与美国民权中的核心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时空条件对个体运用修辞的影响;郑东萍教授分析了语言教学实践的具身性言语模型,探寻分布式语言和个体对话模式之间的联系;杜世洪教授以具身认知为研究视角,从概念层面与非概念层面对表征行为建构的语言事实进行了深度分析。
23日下午,“言语行动、具身性与认知”国际研讨会三个分会场的小组系列报告在外国语学院正式开展。第一分会场的报告主题为“言语行动,具身认知以及问题解决”;第二、三分会场的报告主题为“语言的具身和认知研究”。各分会场的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对主讲人的研究提出问题和建议。
24日上午,研讨会主题报告在外国语学院903学术报告厅继续进行。Sune Vork Steffensen教授就激进具身与人群层面感知之间的语言认知作了主题发言;Georg Theiner副教授作了题为From 'Languaging' to 'Symboling': New Work for a Theory of 'Symbol Un-grounding'的主题报告;文旭教授作了题为Is Love Really Blind?的主题报告,讲述了人的认知与爱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爱的各种表达方式,大家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主旨报告后,“言语行动、具身性与认知”国际研讨会闭幕式隆重举行。南丹麦大学Sune Vork Steffensen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随后,Sune教授简要介绍了第五届“互动、语言与认知”研讨会,并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2020年赴波兰参会。最后,莫启扬教授致闭幕辞,对参与本次会议的学者和代表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语言与认知研讨会能继续为学者们提供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的契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推动语言认知研究的长足发展。
至此,“言语行动、具身性与认知”国际研讨会落下帷幕。此次研讨会涵盖内容广泛,既有对已知领域的思想创新,也有对未知领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青年学者对该研究方向的兴趣,有利于推动语言与认知学的发展取得新突破。
文案编辑:李 楠 熊雁婷
执行编辑:宋彦妮
审 核:向 源 周春花 吴灵蕊
图片来源:李昕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