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学术讲座论坛·文学”之三
(博雅讲坛 第469讲)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
主 讲 人:王 宁 教授
主 持 人:罗益民 教授
时 间:2022年6月27日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01讲座概要:
2022年6月27日19:00到21:00,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教授应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的腾讯会议在线讲座。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生教研室主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益民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名家学术讲座论坛·文学”讲座系列第三讲,国内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及硕、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02 主讲人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育部国家级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获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创始导师。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调入清华任外国语言文学系,为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创始导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国家级人才,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会评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王宁教授著述甚丰,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精深,除出版三部英文专著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近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三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5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10余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韩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03 讲座内容:
讲座开始,王宁教授首先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即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在东西方的不同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文学概念的形成做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优秀的世界文学及作家的论述。王宁教授指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及世界主义思潮的兴起,世界文学在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被不断“建构”和“重构”。“世界文学”概念来源于1827年歌德与青年学子艾克曼的谈话,具有乌托邦色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借用这一术语描述“世界主义特征”,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凭借他们独特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等的创作成就发表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这对世界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涉猎广泛,包括文学创作的题材、人物刻画、文学批评的美学和历史标准等,这无疑成为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的奠基性思想,但这些思想较为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后来,通过许多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阐释和发挥,逐渐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的传统和话语体系。
接着,王宁教授对西方、俄苏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世界文学的研究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综述和条分缕析的阐释。在文学理论界形式主义甚嚣尘上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仍然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强调文学批评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的倾向性等。其中,雷蒙·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为世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弗朗哥·莫瑞提、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学者关于世界文学和文学经典问题的著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使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为我们今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王教授提到其他西方著名学者的著作,如杜威·佛马克的《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论题》、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戴姆拉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西奥·德汉的《路特利支简明世界文学史》、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一门学科的死亡》等,这些著述对我们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谱系颇有参考价值。
对于俄苏的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王教授介绍到,作为马克思在俄罗斯、苏联的继承人和代言人,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其用于俄国革命的实践,为其他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和国家树立了一个可以效法的榜样。在世界文学的影响下,列宁提出一系列文学和文化观点,并在莫斯科成立以高尔基命名的世界文学研究所,启动了大型文学研究项目《世界文学史》,这是国际文学史学界的一份厚礼,它的鲜明特色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为后来不同国家的学者继续深入全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宁教授为我们讲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时,从“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历史开始,阐释了中国接受世界文学的三个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的时间(被分为五个阶段)十分相近。但是,中国众多学者为世界文学做出的贡献在国际社会未能予以关注,所以王教授呼吁应当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贡献也包括进来,这样才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理论。接着讲到文革后以及近些年,世界文学这个话题越来越吸引中国学者,在各个学术研讨会也将其作为重要主题。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其用于中国文学艺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他主张以“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来对待外国文学。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文学随着改革开放重新获得了新生。今天,饱读中外文学名著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艺术十分重视,对文艺创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最后,王宁教授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但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学界影响还不够大,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要在极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研究有所突破,进而推进中国的人文学科走向世界!
04 精彩点评:
罗益民教授总结时指出,王宁教授的研究视野宏大,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倾向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对中国的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做了非常全面及有高度的总结分析和深入探讨,让我们大开眼界,倍受启迪,是一场文学研究地图描述的盛宴!世界文学是浩瀚的“星球文学”,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及世界文学领域的成果丰硕,中国学者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走向一个新高度。作为中国学界在世界文学的顶级学者、领路人,王宁教授致力于让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开辟属于中国文学的天地,是青年一代学者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作为中国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相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绽放出更亮的光彩,是我们人文学者所要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05 观众问答环节:
讲座最后,王宁教授回答了听众们的踊跃提问。西南大学博士生郭艳雯请教在文学与政治交响共舞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应该如何结合国家战略与时代特色做出新的变革和走出独属于文学学科的特色道路?对此,王教授谈到,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否就将不复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样高速发展的时代恰恰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我们正处于高度全球化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时代,文学艺术不仅要为中国人民写作,也要为世界人民创作。中国学者走向世界步履艰难,必须拿出精品,不竭余力地将更多佳作带向世界,进入更广大的流通渠道。西南大学博士生、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史敬轩向王教授请教关于马克思是否将犹太文化以及自己的犹太文化背景纳入到世界文学视野的问题。王教授回答说,马克思是一个犹太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同时也是一位世界主义者。作为一名犹太人,他在德国受到打压,他主要的革命活动中心是英国。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他主张国际共产主义。但他很少提及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带有一定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这也是他的一个局限性所在。然后,史敬轩教授进一步请教关于当今中国学界的学者相比于印度裔学者在国际世界文学中声音微弱的主要原因。王教授表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两方面的。其一,印度学者如今在美国本土十分活跃,例如后殖民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与霍米·巴巴,他们分别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二,作为自身来讲,中国学者应当拿出理论创新,特别是外国语言文学学者应该大量用英文写作并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刊物上发表,与国际学者进行更加平等的对话。之后,王教授就史敬轩教授的最后一个问题(当今的世界文学毋庸置疑以英美为主体,对此种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研究是否应当做出批判,以及什么才是正确的或公正公平的世界文学?)作出回答。王教授认为,我们应摈弃这样的西方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平等地根据各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作品的品质和产生的国际影响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公平地选择世界文学作品入编世界文学文集。最后,王教授以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传播为例,呼吁大家,我们应当在中国的语境下研究世界文学,弘扬中国文学史,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06 合影留念:
审 核 | 杨斐然
文稿撰写 | 楚卓瑾
摄 影 | 陈欣杰
图文编辑 | 常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