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

作者:编辑:外国语学院 审核: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6月09日

 

68日下午15点,博雅讲坛第485讲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903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罗益民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立辉教授、郭方云教授、刘玉教授和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雪梅副教授等出席了学术讲座;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博士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100余人到场聆听了讲座。

微信图片_20230609121605

讲座中,罗良功教授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吗这个2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人质疑的传统诗歌命题出发,明确指出了这种质疑背后反映出的是越来越多的非语言因素如非语言范畴的声音、诗歌的排版形式和视觉形态等都成了诗歌文本的一部分,已逐渐融入诗歌文本意义的建构机制。在巧妙地引入正题之后,罗教授从视觉形式、视觉转向及其特征、视觉诗学的美学意义和视觉诗学的文化意义四个维度对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在罗良功教授看来,诗歌是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和视觉文本的有机结合。诗歌的视觉形式可分为内在视觉呈现和外在视觉呈现。前者指视觉意象、视觉艺术技法等在诗歌文本中的内在显现,往往通过语言符号的意义系统来暗示而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被感知。后者指诗歌视觉形式的直观性呈现,即诗歌的排版、文字的视觉形式、甚至一些非文字的视觉元素等构建了诗歌文本的直观形式,可以直接诉诸于读者的视觉认知体验。

罗良功教授指出,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转向主要体现在版式安排、文字呈现和图像处理三大方面。在版式安排上,英语诗歌经历了从声音驱动到视觉驱动的转变。在文字呈现形式上,英语诗歌文字逐渐从符号化表达过渡到物质性呈现。在诗歌与图像的关系上,英语诗歌经历了图像从外置到内化的过程。诗歌视觉转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图像/图画成为诗歌文本的一部分、图像/图画与诗歌排版互动、图像呈现具有多维性是美国当代诗歌的图像文本化。

就美国当代诗歌视觉诗学的美学意义而言,罗良功教授发现,美国当代诗歌的外在视觉形式增强了文本的密度与强度,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以开放的姿态将语言文字、物质声音和不同感官经验结合,建构出具有多维意义建构的多模态诗歌文本,为基于不同媒介、不同时空的生命体验提供了对话空间,美国当代视觉诗学实践颠覆并革新了诗歌文本的阅读。

关于美国当代诗歌视觉诗学的文化意义,罗良功教授认为,美国现当代诗歌的视觉转向并非纯粹源自诗歌自身观念和技巧的演变,更是对当代文化的响应和介入,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运动,具有深邃的文化意义。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是对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响应和艺术实践,是对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状态的回应,是美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对呼应。

罗良功教授总结指出,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转向作为英语诗歌发展的当代表征,其内在动力不仅源自当代诗人基于诗歌艺术传统的艺术变革,也源自诗人们回应当代文化与现实的诗学探索和实践。当代诗人们的视觉诗学实践将诗歌文本的外在视觉呈现作为意义建构机制和物质性特征,不仅改变了诗歌文本质地与观念,颠覆了传统诗学观和语言观,突破了既有的诗歌艺术模式,具有显著的艺术创新性和美学意义;而且对美国当代文化转向和新的社会现实作出了及时、精准的回应与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文化批判性。从历史视角看,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不仅突破、颠覆了英语诗歌传统,形成了与时代文化精神同频共振的艺术观念和表达范式,也为未来美国诗歌乃至人类文学的发展、人类未来更迭方式的拓展与演变展示了新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30609121701

罗良功教授富于洞见的学术讲座开拓了大家的研究视野,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丰富了美国现当代诗歌的批评实践,推动了美国现当代诗歌视觉诗学的话语建构,开启并推进了学术研究特别是诗歌研究的新方向,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借鉴,对人类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前沿成果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