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英国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学院903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AI技术发展背景下口笔译的原理厘清和教学理念转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主持,我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王斌华教授是世界百强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利兹大学多语种会议口译硕士专业主任、翻译学中心主任。入选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学家学会(CIOL)会士(Fellow),兼任英国语言学科大学理事会(UCML)常务理事及东亚语言学科代表、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委员等。担任SSCI语言学科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主编、Interpreting and Society联合主编,SSCI期刊Perspectives等特刊主编,SSCI期刊Babel、ITT等和CSSCI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编委。
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AI技术在口译中的应用现状,包括腾讯和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发的翻译或同传技术取得的进展,并总结了这些技术的进步给译者和学者的启发。王教授指出,尽管AI翻译技术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但其应用前景不可低估。
接着,王教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依次对口译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微观层面上,口译活动为即时的双语活动、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高效的信息处理活动;中观层面上,口译活动是人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活动;最后,在宏观层面上,口译活动是一种职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王教授指出,三个维度都体现了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中介作用(mediation)。
随后,王教授结合这三个维度,进一步阐释了何为“译员能力”。当下,“译员能力”不仅指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技能、信息处理、话语产出或重现、主题知识准备和快速学习能力,还包括了人际交往协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宏观层面的生理心理素质、职业修养和社会文化意识。
此外,王教授还指出,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口译教学的理念基础也应当与时俱进,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对于口译活动的本质从工具性到交际性的认识转变;其二是从“口译技能”(interpreting skills)到内涵更丰富的“译员能力”(interpreter competence)的关注点转变;其三是从工具性的“译员培训”到更具人本主义精神的“译员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和王斌华教授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跨文化智商”等重要概念的阐释、口译与笔译的能力体系异同、翻译专业人员如何回应大众对于机器翻译的需求。王教授对于这些问题一一作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文旭院长对王教授的莅临指导表达了感谢。文院长表示,王教授的讲座十分全面和前沿,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文院长提到,AI等技术的进步对于翻译教学和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此类技术,我们应当持有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拥抱科技进步,并让其成为我们教学和科研中的利器。
供稿 供图 | 袁玉 李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