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举行

作者:编辑:外国语学院 审核: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7月03日


2023年7月1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青年学者,围绕“国家意识、中国叙事与国际传播”的具体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和研讨,共同探讨如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和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协办。会议旨在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建设。

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于7月1日上午8:30开幕。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主持

(图片2: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

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实立体全面地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为主题召开,汇聚来自各地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交流最新研究动态和结果,可谓正当其时。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加强全国外语学界的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图片3: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致辞)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天虹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徐天虹书记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学院召开,体现了学界同仁对外国语学院的极大信任,既是对学院教育教学、科研的极大促进,也是促进学院继续办好外语教育,为国家文化繁荣与发展、为增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力做出贡献的极大鼓励。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指示精神的直接回应,期待能够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广达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携手推进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图片4: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天虹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责任谈起,我国社会科学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话语体系,但这套话语体系尚不能正确表达中国社会实践,也与国家话语出现了隔阂与疏离。此外目前外语学界存在着西方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理论和经验的对立,如何超越这两种对立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杨枫教授看来,国家意识与语言学、文学、翻译等学科领域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方面,外语人要主动作为,要有构建国家意识实践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中国的外语教育不断向前迈进。

(图片5:《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致辞)


主旨发言

在主旨演讲环节,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几个词》为题目发言。陈法春教授强调,国家形象是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他认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手段,由此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中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塑造。通过数据统计和举例分析,陈教授指出英译本在准确传播中国形象方面有可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在表示人称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排序的序数词和动词的选择,以及对术语的沿用等方面。

(图片6:天津外国语大学陈法春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以《“三进”工作与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的培养》为题目发言。董洪川教授提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国际传播问题。基于这些背景,董教授认为“三进”工作是外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增进学生的国家认知、认同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其国家主权意识、安全意识、利益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其"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图片7: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以国家话语培养国家意识的实践》为题目发言。刘宏教授从教材建设、国家意识、国家话语和系列教材四个角度切入,介绍了教材的背景、理念、核心概念和构成,强调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并通过国家话语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该系列教材内容包括了多语种国际标准表达的中国国家话语,旨在展示中国国家意识的历史、实践、文化和理论逻辑,并承担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使命。

(图片8: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

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以《翻译评价中的国家意识》为题目发言。傅敬民教授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评价的含义及其与国家意识的关系。他首先阐述了翻译评价的范畴,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相关议题。接着,他提出翻译评价需要国家意识的理由,并解释了国家意识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方式,包括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机构、国家翻译战略和国家翻译规划等。最后,傅敬民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讲话,指出了翻译评价中体现国家意识的具体方式,并提出了研究理念,即问题导向、契合实际、赓续继承、理论互鉴和创新发展。

(图片9: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

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以《国家意识引导下外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价值重估》为题目发言。杜世洪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在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中,要正确衡量民族文化的价值,解决个体放逐、个体无意识以及群体无意识等问题。他提到了国家意识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了国家意识在外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外语教育的使命是助力铸牢主动型的国家意识,在外语教育中需要强化国家意识的内在动因。同时,杜教授也探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并认为强化国家记忆与提升国家认同对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10: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在线上以《外语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为题目发言。郭英剑教授围绕构建外语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指出当前构建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构建外语学科的话语体系要素,强调外语学科话语体系应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要处理好话语体系中的矛盾,如民族性与世界性、外国知识与中国立场和输入与输出等问题。


(图片11: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李建波教授以《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国家意识问题》为题目发言。李建波教授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必然反映作者对国家的认知,是揭示深层国家意识的重要途经。为此,外国文学研究应树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家意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对象国的文化身份、战略文化来研究对象国的国家意识。

(图片12:《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李建波教授)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能力培养与提升》为题目发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文旭教授关注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能力培养与提升问题,他认为国家意识指的是国民身份认同,包括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形象、责任等意识,并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了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从而最终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

(图片13:西南大学文旭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研究员以《新时期中国非通用语种教育的国家意识培养及其实践路径》为题目发言。杨明明研究员的发言围绕我国非通用种的定义以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展开。首先,她认为国家对非通用语种的定义应结合国际现状进行修改。其次,对于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关系问题,杨明明研究员认为国际视野不同于西方视野,中国的外语教育应立足中国国情来用语言服务国家,应以“三进”工作为实践路径,结合新文科建设,以培养国家意识为核心,努力提升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的软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

(图片14: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研究员)

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以《国别与区域研究中的国家意志的表达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路径》为题目发言。俞洪亮教授指出,国别与区域研究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框架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面临着如何拓展学科内涵、彰显学科特色的问题以及学科方向如何设置的问题。他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和外语人才培养规律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体现国家战略和重大倡议的学科担当,以及体现规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此外,视角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会对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路径产生影响。

(图片15: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


分会场掠影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共设置了5个专题分会场。期间,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们共进行60余次报告,围绕国家意识的历史起源和时代特征、国家意识的话语理论、国家意识的外语教育表征、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交流和碰撞思想,共同为如何构建符合当前国情的外语教育话语体系献计献策。

(图片16:分会场一)

在分会场一中,华南理工大学李昀、广西师范大学李晨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范司永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程静老师、北京大学李睿副教授、贵州大学雷成真老师等6位教师及5位研究生,共计11位发言人以“大学外语教育助力国家意识培养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与格林的语言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以及“议程设定与及物性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自塑话语研究”等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国家意识、中国叙事与国家传播”这一主题发表了深刻独到的见解。该专题分会场由李昀教授主持并担任点评专家。

(图片17:分会场二)

在分会场二中,上海交通大学曹慧副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吴隽然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冯苗苗副教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刘丽副教授和李同奇老师、西安外国语大学尚梅老师等7位教师及5位研究生,共计11位发言人以“国家意识的生态文明话实践”“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建构的国际经验鉴戒”以及“美国媒体气候话语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一项基于《纽约时报》的历时性考察”等为题目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聚焦与中国叙事和中国特色话语分析有关的研究。该专题分会场由吉林大学杨梅教授主持并担任点评专家。

(图片18:分会场三)

在分会场三中,重庆大学杨郁梅副教授、上海杉达学院马韬副教授及8位研究生,共计10位发言人围绕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变化和与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领导人讲话特点及劳模形象塑造、演讲文本中不同词类搭配变化及情态标记规律等话题展开讨论。该专题论坛由重庆医科大学王良兰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专家。

(图片19:分会场四)

在分会场四中,中国海洋大学韩淑芹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史芸副教授、吉林大学初彤副教授等3位教师及9位研究生,共计12位发言人以中国叙事的翻译研究为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提高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构建和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该专题分会场由邹莉副教授主持并担任点评专家。

(图片20:分会场五)

在分会场五中,西南大学何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晏梦捷老师及9位研究生,共计11位发言人以“外语教育和国家意识”“数字化叙事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国家意识与与人才培养重要性”“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实践”等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展现了当代外语人积极从国家意识宏大叙事出发,从外语教学、课程教材设计、文本分析等角度融入外语专业实践的多样化努力。该专题分会场由西南大学何武教授主持并担任点评专家。

闭幕式

闭幕式环节中,各分论坛代表作总结汇报后,《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甄凤超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发言。甄凤超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意识”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学界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研究中国意识。国家意识是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意识在文学、语言学、翻译学里的知识生产;另一方面, 国家意识在教学、教材的方法体现。本次研讨会围绕我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展开讨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甄凤超教授展望了国家意识的未来发展,对年轻学者寄予厚望,鼓励他们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图片21:《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甄凤超教授)

最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肖开容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参与论坛组织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此次研讨会为外语教育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国家意识话语体系,促进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图片22:合照



供稿 供图|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