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下午15:00,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树槐教授受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学院903报告厅做了主题为“描写性翻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肖开容教授主持。
王树槐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翻译批评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路径。他强调翻译批评不再仅限于主观评价层面,而是致力于揭示译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并通过翻译实例探讨了翻译批评如何揭示翻译文本中的隐蔽价值观念和历史脉络。王教授以《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为例,生动展示了杨宪益、林语堂等著名翻译家如何通过独特的翻译手法构建和传达特定的中国形象,并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多元文化进行了深度解读。在讨论翻译技术的应用时,王教授指出机器翻译虽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但在精准性和情感表达上尚无法媲美人工翻译。他还特别提到翻译不仅是对原文的再现,更是译者的自我表达,例如翟理思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建构,鲜明展现了译者对中华文化的理想化诠释。此外,王教授阐述了翻译批评的新视角,倡导自下而上的描绘式研究方法,摒弃传统的规定性评价,提倡通过跨学科手段,如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等理论工具,揭示文本中的隐性叙事和翻译规律。
讨论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围绕翻译批评的规范化、译者的主观性与读者理解的差异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王教授通过对比杨宪益等翻译家的翻译作品,阐明了翻译批评不仅要关注译文的质量,更要探索译文中体现出的思想与立场。
讲座最后,肖开容教授高度赞扬了王树槐教授的学术贡献,并强调王教授的翻译批评研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结合实际案例,体现出跨学科的特色和深入浅出的解析方式。肖教授鼓励在座师生借鉴王教授的研究思路,深化对翻译批评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中。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广大师生对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更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迪和研究灵感,充分展示了翻译学在当今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