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至6日,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教授受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学院313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语用学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围绕社会认知方法在交流和语用学中的应用、跨文化视角下探究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以及跨文化交流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等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场讲座题为“The approach socio-cogni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agmatics”。在该讲座中,Kecskes教授提出的“社会认知方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 SCA),试图结合社会合作与个体认知过程,平衡个体的认知倾向与交际中的社会因素。从该方法出发,交际既受到合作意图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我关注因素的影响,这种两种影响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明显:人们并不总是追求完全的互相理解,这使得交际过程充满了适应性和动态变化;因此,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中,交际的实现是一个复杂且不断调整的过程。
第二场讲座题为“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在该讲座中,Kecskes教授主张跨文化交流需要同时关注语义和语用的重要性,因为传统的语用学理论不足以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复杂的沟通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会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背景和解读框架,这影响了交际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第三场讲座题为“How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language?”。在该讲座中,Kecskes教授指出,核心共同点和集体突显的缺失需要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Kecskes教授认为,对语言创造性的研究应当包括预制语块的使用,不仅要关注交际中非预制、非规约的语言使用,也要关注预制的、规约的语言使用,因为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涉及到对程式化语言的创新性应用。
讲座结束后,Kecskes教授耐心地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在座师生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对语用学核心议题的探讨,此系列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对跨文化交际复杂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视角,以理解和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深化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供稿人:李睿思;初审:陈丽为;编辑:杨晓莉;复审:胡显耀;终审:严怡)